close
標題:

Questions about 一國兩制、基本法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1. 一國是什麼意思?兩制是什麼意思? 2.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指的是什麼? 3. 基本法23條的資料及普選的資料

最佳解答:

1. 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英語:One Country, Two Systems;葡語:Um país, dois sistemas)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而創造的方針,是目前中國共產黨在臺灣問題上的主要方針。一國兩制政策宣稱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在中國的香港、澳門和回歸後的臺灣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一國兩制的政策已經在香港和澳門實施,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希望以一國兩制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並承諾台灣可以擁有自主的軍隊,但台灣民眾和各黨派對此反應不一,甚至在中國統一問題上都有分歧。 2.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最少有三種現行的即當今朝鮮的主體思想,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及當今北歐的社會民主主義。原來的流派之一納粹主義國家已經於二戰倒台,另一流派共產主義國家在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後迅速減少,不過又有不少新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在當今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產生: 資本主義中的社會主義,被分為各種流派,馬克思主義以及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流派的產生也是在資本主義之中,共產主義國家認為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就仍為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一般直接稱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被共產主義國家認為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個階段。當中有各種不同的流派如蘇式社會主義或稱史達林主義,毛澤東主義也就是史達林主義的翻版,在蘇共中央指示下在二戰後建立了一個個政權,今天尼泊爾的毛派就以「階級鬥爭」為綱; 修正主義中的社會主義,是指對馬克思理論做出修正的社會主義,但並非是簡單的修正,而是大量引入資本主義體制如市場經濟以及給民眾對領導人批判的權利等。修正主義原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用來指責蘇聯批鬥史達林主義而保護與史達林主義幾乎相同的毛澤東主義的,但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共產主義國家如古巴卡斯楚以及朝鮮金正日以及尼泊爾毛派領導人紛紛指責中國是「修正主義」,不過近幾年來,這些國家領導人的指責中國減少,原因是這些國家也開始仿效鄧小平在國內開設「經濟試點」以及尼泊爾毛派大肆強姦婦女而備受國際指責,也開始走向修正主義的道路了。 3.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私人所有,並藉著雇佣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裡,商品和服務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雖然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被視為是資本主義制度,但其中一些國家也被稱為「混合經濟」,因為其政府掌控了生產的工具,並且對經濟實行干涉主義。資本主義也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4.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香港基本法中一條就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即叛國罪、分裂國家行為、煽動叛亂罪、顛覆國家罪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憲法條文。2002年至2004年期間,這項條文的立法過程引起香港各界反彈,引發2003年的七一遊行,加上表決前夕有行政會議成員辭職,特區政府最終暫時收回條文終止立法程序,至今未再提交。 5. 普選 普選權是選舉權的延伸,就是對一個成年人來說,無論他的性別、年齡、種族、信仰、社會狀況,都有參政選舉的權利。 19世紀中期,英國有以男性普選權為主要訴求的憲章運動,提倡無論男性的種族、階級都有參政選舉的權利。19世紀的民主運動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尤其在北歐,使用了口號「均等共有選舉權」。普選權運動包括社會、經濟和政治運動,目標在於把選舉權擴展到所有種族。但對於女性的女性普選權或投票權、選舉權等等則要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被重視。而最早的普選權運動發生在19世紀早期,聚焦於減除選舉所要求的財產條件。 許多社會原先都對投票權有種族要求。比如,非白種人不能在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投票,這種情況在1994年多黨選舉後才結束。在民權運動之前,美國南方黑人只是在理論上有投票權,但有很多手段使他們無法實現普選權。3K黨在美國內戰之後成立,很大程度是要求脅迫阻止黑人投票。 有一些普選系統其實還是排除一些人的選舉權。比如,拒絕承認犯人投票權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幾乎所有司法系統都拒絕非公民居住者和未成年公民的投票權。 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的爭議改變了原定的計劃。政府想趕及在2003年7月9日將《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又稱「二十三條」)草案提交至立法會通過。民間人權陣線遂在同年7月1日舉辦遊行,號召市民上街表達反對立法的意願。 2003 年七一遊行,主要是反對「二十三條」立法,認為會損害香港的民主自由。 有分析認為,有不少因素促成是次遊行人數眾多。其中,市民對行政長官董建華及其帶領的特區政府施政(特別是董建華連任後的2002年7月-2003年7月期間)的不滿亦是主要不少市民走上街上遊行的原因之一,是次遊行將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政府的各種施政失誤、市民對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偏高及其他民生問題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引發出來。此外,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偷步買車事件、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在二十三條立法的推銷過程中那種強硬及不願協商的態度以及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在「沙士」(非典型肺炎)爆發時隱暪疫情的責任問題亦被視為導火線。

其他解答:
arrow
arrow

    rlz87tm45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